想讓你的公路車騎得更快、更久、更輕鬆嗎?秘訣可能就在「踏頻 (Cadence)」!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,也就是踏板每分鐘旋轉次數 (RPM),其實是影響你公路車續航力、爬坡效率,甚至關節壽命的隱形關鍵。
正確的踏頻能像精密的變速箱,讓你的肌肉、心肺與神經系統保持在黃金轉速;反之,節奏失衡就算功率再高,也只是在透支體力。本文將從基礎概念到進階實戰,全面拆解踏頻的科學,並教你如何運用公路車碼錶,將數據化為行動,真正踩出「輕鬆、持久、快」的完美騎乘節奏!
目錄:
-
公路車踏頻是什麼?為什麼它很重要?
-
騎乘表現如何被踏頻牽動?解析三大系統
-
高踏頻 vs. 低踏頻:誰是你的黃金踏頻?
-
四步驟養成專屬騎乘節奏感
公路車踏頻是什麼?為什麼它很重要?
踏頻 (Cadence),簡單來說,就是你的踏板每分鐘旋轉的次數 (RPM)。它與功率不同,踏頻本身不直接代表力量大小,但它決定了「力量以什麼樣的速度釋放」。
想像一下物理公式:功率 (Power) = 扭力 (Torque) × 迴轉速 (RPM)。當你以相同功率騎乘時,如果扭力較大,踏頻就會較慢(就像攀爬坦克);如果扭力較小,踏頻則會較快(如同高速列車)。理解這個物理公式,是你掌握公路車踏頻的關鍵第一步。
快速量測你的踏頻:
- 感測器: 將踏頻感測器安裝在曲柄或輪組上,即可透過 ANT+ / 藍牙 技術即時傳輸數據。
- 智慧碼錶: 使用 Bryton Rider S系列智慧碼錶,一鍵配對後,你的即時踏頻數據將清楚呈現在螢幕上,助你隨時掌握節奏。
- 初學者目標: 平路騎乘建議維持 85–95 RPM,爬坡則依坡度落在 70–80 RPM。初階目標是先求穩定,再逐步微調。
騎乘表現如何被踏頻牽動?解析三大系統
想在公路車騎乘中騎得更遠、更快,關鍵不在於盲目地猛踩,而是巧妙地調和身體的肌肉、心肺與神經系統。花點時間構築你的黃金踏頻,盡力測試出那個能讓肌肉不燒、心肺不炸、神經不崩的最佳 RPM 時,距離你上凸台的時間也就指日可待了!
高踏頻 vs. 低踏頻:誰才是你的真命節奏?
了解兩種踏頻的特性,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騎乘節奏:
- 低踏頻(重踩)
- 優勢: 爬陡坡時不需頻繁降齒比,心率相對穩定,踩踏感紮實,適合瞬間發力。
- 痛點: 肌肉承受巨大張力,乳酸堆積如計時炸彈,腿部容易痠痛,抽筋風險高。
- 高踏頻(輕踩)
- 優勢: 肌肉張力小,對關節更友好,長途騎乘續航力更佳,能有效節省腿部能量。
- 痛點: 對心肺系統需求較高,若基礎體能不足,可能很快就會喘到連胃都吐出來。
實戰建議:
- 平路團騎: 鎖定約 90 RPM,維持高效平穩的輸出。
- 爬坡前: 適度降到 75 RPM,保持足夠的扭力以應對坡度。
- 衝刺瞬間: 瞬間拉高到 100+ RPM,最大化你的爆發力。
四步驟養成專屬騎乘節奏感
科學化的踏頻訓練,助你找到最佳的黃金踏頻:
- 穩定區間熱身: 在平路以固定檔位維持 90 RPM 騎乘 10 分鐘,讓神經系統「鎖定」這個高效的節拍。
- 節奏間歇訓練: 進行 1 分鐘 100 RPM 高踏頻 / 1 分鐘 80 RPM 低踏頻 的交替練習,重複 6 組。這能有效強化你的協調性與應對不同節奏時的換檔敏感度。
- 力量爬坡練習: 選擇 6–8% 的坡度,維持 75 RPM 騎乘 5 分鐘,重複 3 次。專注練習在低踏頻下的扭力輸出和肌肉耐受力。
- 長距離整合騎乘: 進行一次 50 公里左右的騎乘,嘗試在平路維持 90 RPM、坡前降到 80 RPM、衝刺時拉高到 105 RPM。同時觀察心率與功率曲線是否能同步維持在理想狀態。
堅持 4 週的訓練,你將明顯感受到:心率更穩定、肌肉不易痠痛、平均時速顯著提升!
踏頻不再只是個抽象的數字,它是你長距離穩定輸出的節拍器。從日常訓練到比賽實戰,只要抓對節奏、配上科學化數據監控,你也能將瓦數轉化成驚人的速度,並將速度化為個人成就!下一次出門騎車,別忘了戴上你的 Bryton 碼錶,讓精確的踏頻數據成為你與風對話的語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