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許多車友來說,爬坡是一場又愛又恨的修行。它讓人痛苦,也讓人沈迷。如果你曾在陡坡中咬牙苦撐過來,那肯定也曾在山頂上張開雙手迎風歡呼,那麼你就一定能體會爬坡那迷人之處。不過話說回來,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能讓爬坡變得更輕鬆,且更有效率呢?本篇文章將從姿勢、齒比、重量、訓練方式、迴旋數五大面向切入,帶你一次掌握從體能到裝備的爬坡全面策略。
目錄
-
爬坡姿勢:靈活切換、讓肌群不過勞
-
齒比選擇:讓迴旋數保持在黃金區間
-
重量與推力比:數字背後的科學邏輯
-
室內訓練法:善用訓練台、模擬真實地形
-
迴旋數:穩定輸出關鍵的節奏
-
科技助攻:Climb Challenge 2.0 幫你看見坡段的全貌
爬坡姿勢:靈活切換、讓肌群不過勞
長爬坡最重要的原則是「省力」,因此坐姿是大多數情況下的首選。坐姿可將體重平均分散,減少單一肌群的負擔,更容易穩定輸出。然而,抽車(站姿騎乘)仍然是爬坡時不可或缺的手段,尤其在面對三種情境時格外重要:一是坡度過陡,需引爆短時間力量;二是進攻搶分,釋放最後一波能量;三是身體疲勞時,藉由變換姿勢來轉換肌群、舒緩不適。學會聆聽身體訊號,在痠痛發生前變換姿勢,能延長續航力,避免抽筋或體能崩潰。
齒比選擇:讓迴旋數保持在黃金區間
齒比的功能,就是幫助你把迴旋數穩定在最省力的範圍。常見的爬坡設定如前盤30T~36T,後飛輪可至32T甚至更大。但選擇齒比不能照搬別人的數據,需依自身體能與騎乘習慣微調,讓你在面對陡坡時,還能維持輸出效率。若你發現再怎麼踩都踩不動,或是迴旋數低得嚴重,代表需要重新評估傳動系統配置。不過要注意,齒比的改裝往往牽連整組變速系統與鏈條長度,建議請教熟悉的車店技師再進行調整。
重量與推力比:數字背後的科學邏輯
爬坡講究的不是重量的絕對值,而是推力比,也就是功率瓦數除以騎士與裝備的總重量。減輕車重雖然有效,但多數車友的升級空間(資金預算)有限;相對而言,若體重偏高,則減重10公斤所帶來的推力比提升更顯著,騎乘感受會有質變。不過也要注意,減重應建立在健康與保留肌肉力量的前提下。某些職業車手即使FTP僅在300瓦上下,卻能在爬坡中脫穎而出,正是因為他們的體重控制得宜,使推力比達到巔峰。
室內訓練法:善用訓練台、模擬真實地形
對於住在市區或山路不便前往的車友,訓練台是進行爬坡訓練的重要利器。特別是可模擬坡度的直驅式訓練台,能根據實際路線調整坡度與阻力,針對特定坡段進行有計畫的訓練。建議將輸出瓦數設定於FTP的75~90%,進行長時間穩定輸出,以培養「爬不垮」的體能基底。若是準備挑戰武嶺、塔塔加等高海拔爬坡路線,也能利用訓練台建立耐力與爆發力的平衡,對車友而言,真的是一台不可多得的訓練神器。
迴旋數:穩定輸出關鍵的節奏
爬坡時的穩定性來自於維持在適當區間的迴旋數。一般建議的範圍落在每分鐘70~90轉之間,太低會導致爆發力快速流失、乳酸堆積,太高則容易過度消耗體能。若你在爬坡中無法穩定維持節奏,問題可能出在腿力不足或齒比設定不當。當你能夠把騎乘節奏穩定控制在有效區間內,你就能更有效率地管理體能,延長上坡時的續航能力。
科技助攻:Climb Challenge 2.0 幫你看見坡段的全貌
除了體能與技巧的掌握,科技工具也能成為爬坡時的最佳幫手。以 Bryton Rider S810 車錶為例,內建的 Climb Challenge 2.0 功能能自動偵測上坡段落,並在騎乘途中即時顯示「剩餘坡度」、「剩餘距離」、「高度差」等資訊。更棒的是,每一個坡段都以清晰的圖像呈現不同斜度區間,讓你在攻坡時掌握節奏、不輕易爆衝,也能依據自身狀態適時調整輸出策略。對於熱愛爬坡的你來說,這是一項能有效提升攻頂效率與心理穩定度的重要工具。
騎車攀登不是競爭,更像是一場內心的修行。在蜿蜒的山道上,你可能會懷疑自己、也可能超越自己。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技巧、搭配適當的訓練與裝備,爬坡也能成為最有成就感的旅程。如果你正準備迎接下一次的爬坡挑戰,別忘了帶上技巧、帶上Bryton,一起騎上人生的高點。